新课程杂志首页 > 教师心得 >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

杨玉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按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表演;操作;绘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表演实践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强,描写生动、形象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境。通过表演,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感悟、思考、提高,特别是在创作表演时,学主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太阳公公……连同儿童的情感,都会在表演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因此,学生无论是扮演角色,还是在座位上观察,都会借助生动、形象的表演去感悟、领会、思考,从而得到提高与发展。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悟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叙述条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同时还能真正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詹天佑》一文中,在青龙桥附近,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准备一辆玩具火车,让学生在“人”字形线路图上动手操作演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从而感悟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又如《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让学生按课文所叙述的条理,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从而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大象模型、塑料船、小石子、一盆水,组织学生一边动手“称象”,一边叙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感悟到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了课文是怎样有条理的叙述的,并学会了用“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件事,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最后,通过“你还有什么称象的更好办法”的讨论,发展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三、在绘画实践中感悟

根据课文实际需要,让学生动手绘画,通过绘画实践,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画一画威尼斯的小艇,既加深了对小艇样子描写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抓住课文脉络,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

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易懂的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图,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四、在朗读实践中感悟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祝的基本功训练。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读对,读通、读好课文的训练中,不仅能感悟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思想情感。

如《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寓意深深隐含全文中。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练习朗读狐狸的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分四步进行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感悟、边思考、边议论,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步:独立借助拼音把课文的每个字、句子读通顺;第二步:边读边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狐狸的话;第三步,分小组交流,轮流读读狐狸的话,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第四步,汇报朗读,要求每一个汇报的同学谈谈采用这种语气、语调朗读的理由。以此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根据,细细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还动员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评议。这样,学生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讲解,在一次次自主地、积极地朗读实践中,自行探索,相互交流,慢慢地加深理解,从而感悟到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读、画、演、听、思、议、练,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主动学习,自主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能读书的本领。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