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教师心得 >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如何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现问题。很久以来,教师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我讲的都是正确的,我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若是有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就会感觉是对他的尊严的冒犯。所以,从客观上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无非就是转授课本的知识,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没必要去思考什么、质疑什么。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进步。作为教师,由于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师范大学读书时所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了,知识结构需要更新。再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若是一问三不知,则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的任务,也不能让学生信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要想自己不被问住, 要能够对课堂内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予以表扬鼓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读书,不仅要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更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学生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3.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样性。德育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具有自己特色的习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在坚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的原则下多法并用,形成鲜明活泼的教学风格。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学生缺乏问题思考,形成了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形象性。 
  二、针对学生在“问题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问”。学生光有“问”的欲望和勇气还不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有“问”的可能。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首先是看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学生课堂活动时间必须保证不少于总时间的二分之一或多达三分之二。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质疑、释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建质疑释疑的空间。 
  2.尽量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他们“敢问”。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3.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想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注意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形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以引起新的问题与原有自身认知基础之间激烈的矛盾。有了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即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进行反省性的探索。在这一状况下,学生的智力总是尝试性地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并促使他们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思考,兴致勃勃地钻研,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