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拥有健康的体魄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可我们走出家门,却发现健身场地寥寥无几。曾经,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环境幽雅、健身设施齐全的校园,但是,高高的围墙却挡住了不少人锻炼的脚步。因此,需要加大教育资源开放力度,学校场地、设施在向学生开放的同时,也要有序地向社区开放。扎实推进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使教育资源共享逐步变为现实。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城市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进行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鼓励、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2004年施行的《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中小学校活动场所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条件下,应当面向社会开放。成都市则早在2002年就实行了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2006年3月,武汉市30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成为首批试点开放学校,市政府还为此特拨100万元经费,用于对学校的补贴、奖励。这是武汉市政府本年度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几乎与此同时,长春也宣布34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全面对公众开放。2006年8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宣布: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日前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武汉、成都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每个城市将选取两个区为试点区,每个区选10所学校作为开放试点学校;开放的体育场馆一律免费,相关设施、器材的保养费用则由国家统一给予补贴。此外,体育总局表示将考虑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专列一项资金,用于奖励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先进单位,从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还要争取教育、民政、税务、物价、财政、保险等单位的支持配合,为学校的开放工作提供各种支持。种种迹象表明,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1我国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1.1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商业及其他服务设施构成了社区完整的服务硬件系统,使一个社区成为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国家体育总局曾对我国社会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的主要场所是公园、居民区空地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0.6%;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占29.6%,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条件亟待改善。 1.2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据国家体委等单位联合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面积达到13.3亿㎡。现有体育场地中,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占65.6%,解放军系统0.8%,武警系统1.50%,铁路系统1.7%,其他系统占27.7%。[1]目前影响社区体育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而大多数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宽阔,环境优雅,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理想去处。 2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的可行性 2.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主要特点比较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各自的主要特点:一是目标任务上,前者的特点是健身与娱乐,后者在健身、娱乐的基础上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二是时间安排上,前者的特点是自由选择;后者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期间。三是组织形式上,前者以自发组织为主,后者主要以班组的形式统一组织管理。四是体育场地上,前者资源匮乏,不能满足需求;后者资源丰富,利用率底。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特点存有较强的互补性,有效地利用这种互补性,方能达到“双赢”。 2.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的作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先进健康的校园文化对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社区体育受到先进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与熏陶[3]。开放后,学校绿草如茵的操场上,常常会看见一群矫健的身影在欢快地踢足球,原来他们是来自附近单位和社区的健身爱好者。他们说,以前想踢球,总是找不到地方,自从该校开放体育场地后,他们就常常组织来此踢球,并与学校师生开展足球比赛,切磋球艺,增进友谊。正是通过场地开放的良好契机,学校把利用、整合社区各种有效资源,营造以“青少年健康发展为主线,全民性发展为基础”的绿色人文环境,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的新模式作为教育实践中的崭新课题。一是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设施,营造和谐的学习健身氛围。学校开放了运动场地及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功能厅、乒乓房、舞蹈房等后,很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学习健身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二是以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学校明确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制,建立与社区联系制度,成立“教师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统筹协调管理学校场地开放工作和社区配合工作。三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责任感。学校通过假日小队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人文、地理、实践场景等资源优势,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学校在打开校门的同时,让学生融入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当然,学校体育的全面开放不全是无偿开放,可以结合有偿的经营,能有效地改善学校体育活动经费状况,还可以扩大学校体育在社区的影响,并有效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服务,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改善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的尝试,有条件的学校在开放场地资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地开放其他教育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建、资源共享的运作机制,将教育资源开放工作推向纵深。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2.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现状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有主要有3种形式:即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全天向社会开放、分时段或部分向社会开放、不向社会开放。总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率偏低,学校体育场地与社区体育共享程度不够理想。 2.4 场地资源开放的制约因素学校长期以来习惯于稳定、规范和单一的封闭式管理体系,而场地资源开放将促使学校转向开放和多元性的社区空间,对原有的管理体系有较大冲击,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以下这些因素是制约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的主要原因[4]:①管理方面:学校场地开放后,参加锻炼的人多,秩序较为混乱,安全得不到保障。②资金方面: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需要资金用于体育场地设施的添置、维修和保养以及教职工场地管理的劳动报酬。场地开放后,设施必定会有损耗和破坏导致的维修问题;管理人员额外工作的工资问题等等。 3社区体育与学校共享场地的模式的构建 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突出问题。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法可依。本文构建了以服务管理系统、协调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模式(如图1)。 3.1 构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联合管理服务中心,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涉及多个系统,不是某一单一部门和单位所能实施。街道办事处可以有力的解决和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起到综合协调、动员和宏观调节的作用;民选的社区居委会能更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2 构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协调系统 3.2.1 场地资源管理本来,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在早晨还未上课或傍晚放学时间向市民开放,但一些学校常常怕管理麻烦就紧闭大门。过去,市区的学校操场很简陋,但那个时候都让老百姓自由进出参加体育活动。学校是用老百姓税收盖建的,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进来锻炼身体呢?“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就提出,学校的体育场地尤其是位于人群密集地的体育场地应适当对外开放,将无偿与有偿合理结合,对某些项目适当和相对低廉的收费,以充分发挥这些体育用地的利用价值,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积极为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条件。 3.2.2 体育活动交流开放学校等公共体育场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安排一定数量的场地对外开放,比如说双休日、寒暑假等节假日期间。可以组织社区、学校和家庭的联合体育活动,既可增进感情又有利于促进社区、学校体育的发展。 3.2.3 经费筹措经费筹措应以多渠道筹集资金,首先政府应适当增加社区体育建设经费的投入,给每个社区下拨一定的社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其次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和各种有奖募集也是社区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第三是在举办大型社区体育活动时争取社会企业赞助,以及部分体育场地的有偿服务收费也是社区体育经费筹措的一个方式。
3.2.4 监督评价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首先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评价,要反映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对场地共享和利用程度较高的学校,要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其次要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检验各活动中心的健身指导和活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引导社区体育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3.3 构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主要由各健身体育协会、俱乐部和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组成。社区体育俱乐部可以是综合性的,让居民中的所有人,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年龄、技术、兴趣、目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始终能够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是单项的,居民根据共同的项目爱好组建的非营利性俱乐部,其活动为自愿和大众性的。 4结论与建议 开放学校场地,使学校回归社区,社区渗透学校,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和学校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和学校文化的共同提升。但是,也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资源开放力度的加大,需要学校详细考虑如何规范管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问题,争取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以期达到社会各界满意的良好效果。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对活动场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学校运动场地开放后,周边居民都喜欢到这里来运动,每天有很多人来校打篮球、踢足球、跑步、锻炼等。参加锻练的居民说,漫步建筑楼群错落有致、气势宏大的花园式校园,最大的感触是校园文化构建得非常浓厚,处处都洋溢着一种学习的氛围,给人以激励与自信的感觉。不少学生也表示,学校一向倡导自主教育,学生要经常到社区搞调查,社区居民热情地接纳了学生,学校的教育资源无偿向社区开放,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将会比较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极大发展,有效解决场地资源匮乏的难题。充分实现与社会体育场地资源共享。让闲置封闭的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要,值得关注,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