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教师心得 >

“礼育”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更多的智慧

1高职院校开展“礼育”的意义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一套生活规则,儒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由外及内的制度化方式,为人们构建出一幅国家间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人们生活有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之下的和谐有序的理想生活蓝图。它也是儒家能够传承两千年仍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儒家强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生活,这使每个人都能保持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将天下“大治”作为个人终身的奋斗目标。正如《礼记·曲礼》所说: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章;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在这里古人肯定了“礼”的重要作用以及广泛影响。“礼”是作为人的一种生活规范存在的,“礼”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方式,通过外在的形式而作用于内在的。在高职院校开展“礼育”教育,同时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礼育”教育,这样在保证学校“礼育”环境的大前提下,针对个体的“礼育”教育将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不仅能够使学校的整体“礼育”环境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而且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一个循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虽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使命感,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强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冲击,也为现在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带来了很多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理想信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通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增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思想的这种多元化趋势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造成了在学生群体当中理想信念的缺失。思想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思想自由并非就是坏事,但是由于思想多元化造成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是我们所不能允许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学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样的优良传统已经很少见到了,学生引以为豪的是时尚、奢侈、浪费,这不得不让我们考虑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工作我们做的是否到位。 

  2.2 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当今社会中,学生对于信息的摄取面非常广泛,在海量信息堆积的基础上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学生的这种自我实现、自我设计不是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急连接在一起的,而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切其他的因素都要为之让路,这就构成了利己主义。而认为金钱万能,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就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都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不完善滋生出的产物,部分大学生在此影响下,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想法,在生活上一味追求高收入的工作,不考虑社会需要,社会责任等行为。
  2.3 人际关系淡漠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表现。像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小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扩大化、严重化,破坏自己的人际魅力。 
  3“礼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养成过程中作用途径 
  3.1 构建校园文化,创造“礼育”教育大环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校园文化深入个体心灵,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升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积极、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了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礼育”教育大环境,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2 针对学生思想现状,将“礼育”教育引进课堂针对现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国家在所有大中专院校里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大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强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冲击下,如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解决思想上的困扰提出了一些办法,也做出了相应的尝试。在课本中提倡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提出要传承家庭美德、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等等,这与我们一直强调的“礼”的概念是不谋而合的。前文中我们知道,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一套生活规则,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国家间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人们生活有序,整个社会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之下。现在强调建立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要建立一种人与人和睦共处的一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礼”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课堂也就是将“礼育”教育引进课堂,为学生创造“礼育”教育的课堂环境。
  3.3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于“礼育”教育的体会。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创造“礼育”教育大环境和针对学生思想现状,将“礼育”教育引进课堂这两项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但是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位同学不仅要重视学业,还要把自己的成长当作追求的目标,必须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而这些东西,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人生的体会和智慧需要通过积累和磨练,而社会实践能够让我们更多地获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