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科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主旋律。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政治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要遵循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政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以现行的苏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为例,教材第五单元与法同行有四课内容都与法律有关。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第十四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途径。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利用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中的内容,教育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充分利用教材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树立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利用第十七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使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政治学科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的素材,教师不能把这些重要的法制教育资源浪费掉。因此,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八年级政治(下)第十四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事例:小方圆5岁时,父母离婚,小方圆被判给了爸爸。可是不负责任的爸爸将她推给了奶奶,对她不闻不问,也不给抚养费。妈妈开始每月按时支付抚养费,两年后,妈妈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小方圆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几年后,小方圆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可是没有钱交学费,无奈之下,小方圆将父亲告上法庭,追索抚养费和教育费……经法院调解,小方圆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向往已久的高中课堂。这正是依据了《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再如,在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打折销售商品,不合格的商品不实行“三包”,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商家对不合格商品进 行退换吗?有什么法律依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渗透法律知识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上课初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我在八年级政治(下)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2课时的教学中,情境导入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录像片段:一个两周岁的小男孩,生病去医院打针,被注射了过量的庆大霉素,导致药物性耳聋……看完录像,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八年级政治(下)第十四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导入是这样的:小红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来每天晚上都邀请同伴跳舞到深夜。音乐声扰得周围邻居不得安宁,也妨碍了一些学生学习。居民多次和这对夫妇交涉,他们都不听……邻居可以将这对夫妇告上法庭吗?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些情境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牵强附会 要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捕捉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要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人的问题。而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
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职责,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这里只是本人一点浅薄认识,还远远不够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