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农村教育的当代启示
2014-09-07 | 所属栏目:教师心得 | 点击:次
中国的教育到了清末,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已经向多元化转变,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出现了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学堂,中国教育蓬勃发展,但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数量较少,广大的乡村依然有大批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受教育。 一、不可游离于乡村生活之外,避免成为城市模式的翻版 美国学者布莱克(C.E.Black)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以后出现了人类,第二次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第三次转变则是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1]现代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2]。 二、政府应还权于社会,培养农村新式精英 《东方杂志》中一篇名为《论地方自治之亟》的文章提出,“居今日而谋自治,其必以教育为第一义乎!今之有司,亦知普及教育为考绩殿最之要举,而尽力提倡之矣。特其所蕲向者,在形式而不在精神。……吾民族能力之所最阙者,一则治生之术未周。故农工商业之初级,所当急为讲授,以期于野无闲民也。一则尚武之风未振。故技击战阵之浅术,所当亟使练习,以期于能御寇贼也。能是二者,则自治之要素已完。然后制丁税以充经费,开议会以明权限,举公民以黜游堕,定法制以适土宜,而自治之基础大定矣”。 阶层代为弘扬传播。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乡村自治制度——保甲制度被废除,代之以生产队模式的乡村组织形式,致使乡村传统的三个“基石”相互平衡和制约的机制被打破,乡村宗族势力在没有保甲制度和乡绅阶层的制约后,消极作用不断显现,主要表现在:影响村民自治制度的发挥;不利于乡村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阻碍乡村村民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提高。究竟应如何发挥宗族的良性作用,本文认为必须培养有别于传统社会旧乡绅的新式农村精英。 乡村精英阶层在沟通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他们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抹杀,但是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农村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的易弦更张后,早已丢掉了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21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众多的政策法规,如“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他们的确给了人们很多的期待和希望,期待和希望他们能够承担起作为乡村精英阶层应承担的重任。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们的文化修养、素质、地位与古代的官员以及府、州、县学生员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乡绅在近代逐渐没落与近代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不无关系。人们在掀起土地改革运动,惩治土豪劣绅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将惩治对象扩大化了,很多具有儒家情怀的乡绅受到打压。这就造成在土改过后,乡村和政府之间出现了结构断层和权力真空。乡村社会因乡绅阶层这一环节的断裂,陷入了混乱无序的局面,国家迫于无奈不得不将政权全面下移,从县级下放到乡级。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支出,给政府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却又影响了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乡村精英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城乡人才流通机制的僵化也是导致乡村精英只出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一个事实,土改之后到现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缺乏乡绅精英这个具有纽带与桥梁作用的中间环节的阶层已经多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打破这个局面,把乡绅阶层这一环节衔接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呼唤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出现,否则乡村社会难以和谐有序。另外,政府的权力触及乡一级也是影响乡村精神发挥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培养乡村精英就必须要求政府还权于社会,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发挥乡村精英的积极性,让他们带领乡村民众走向富裕和谐之路。 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如何得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复原军人和返乡大学生是不二人选。复原军人受过正规的训练,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纪律观念,他们是目前拥护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和安全保障;大学生村官近几年在科技兴农和基层管理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和特岗教师政策的推行,来到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也逐渐增加。 如何促进城乡人才的循环流通?因袭古法,首先鼓励离职退休的公职人员返乡,这为新式精英这一环节的重建打下基础,这是促进城乡人才良性流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中国以农立国,土地、故土在人们的心中有种特殊的情感,中国古代的农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跻身官僚阶层,官员辞退之后往往最终都会选择“告老还乡”,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古代乡村社会从无缺乏栋梁之才之忧。 近现代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对立的加大,户籍政策的改变,高考转户口等政策的出台,客观地或者说毫无意识地导致城乡流通机制不畅,“逃离农村”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共识,这样乡绅阶层少了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当前完成城乡人才循环流通的疏导工作主要应放在鼓励离退职的公职人员返乡上,这是促进城乡人才良性流通的根本保障。 四、总结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教育受西方欧风美雨的浸染,带有明显的现代化表征。无论是晚清政府、民国政府还是民间的爱国人士乃至普通民众在战火轰鸣、屡战屡败的社会大环境下,都从教育入手,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来改良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而从整体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随着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的发展,中国的先进之士和部分教育家试图以报刊为媒介叩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之门,这种尝试在当时虽然阻力重重,但无疑加大了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涌现的新式学校不仅仅是对西方文明吸收后呈现的物质存在形式,而且还是对中国本土教育理念的重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的总和,而逝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又总是前后相续的,不知历史,便不能知今,更不能顾后。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强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迹、遗存的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振兴的时代,历史对国人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自不待言。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浩如烟海而又以文言述之的文献史论著作,在浮华速食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品茗细读。本文研究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时间只是弹指一挥而已,但毕竟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已经太久,老学究式空谈义理已经无法使人信服。因此本文试图打开历史卷轴,横陈整个社会缩影,“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学史”,这是史学的核心精神和价值所在。 我们研究农村教育目的是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农村教育:“它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5]这是我们每个关心教育的人的教育理想。 |